本報10月13日訊(記者 張尚武)大面積示範推廣“蜂—蛙—燈”治蟲,越來越多的湘米,其綠色品質有了保障。
  記者今天從省水稻研究所獲悉,以“蜂—蛙—燈”治蟲為核心,該所承擔的“水稻主要害蟲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”項目,獲得2014年度省科技進步一等獎。
  一些水稻主產區,晚稻治蟲打農藥最多達7次以上,農藥成本占到水稻生產總成本的三分之一。省水稻所副所長張玉燭稱,過度使用農藥,對稻米品質的影響顯而易見。
  四年前,省水稻所組織專家團隊,由張玉燭領銜,立項研究水稻主要害蟲綠色防控技術。經調查發現,我省水稻主要受 “兩遷”害蟲(稻縱捲葉螟、稻飛虱)、“水稻殺手”螟蟲(二化螟、三化螟)的危害。防治這幾種害蟲的用藥,占了用藥總量的80%。
  “在南美等地,主要靠天敵治蟲。”曾經參與烏拉圭援建項目的張玉燭,對此印象頗深。他帶領專家團隊從篩選培育天敵入手,主攻“蜂—蛙—燈”治蟲技術。
  剛開始時,“捕蟲能手”赤眼蜂飛得高而遠,田間治蟲目標性不強;“莊稼衛士”青蛙,被一些人捕食;頻振燈益害蟲通殺。圍繞這些難題,專家團隊培育出飛不遠的赤眼蜂,放在哪丘田,就滅了哪丘田的害蟲;篩選拇指大小的“澤蛙”,沒人捕食,繁殖力強,消滅稻飛虱。利用田間害蟲植食、益蟲肉食的習性,發明扇吸式益害蟲分離新型誘蟲燈,避免了益害蟲通殺。這些成果已獲4項國家專利。
  去年,省科技重大專項支持優質稻開發,“蜂—蛙—燈”治蟲作為核心子項,在長沙縣春華、果園的基地示範推廣,效果好得出奇。百畝示範片不打農藥,蟲害損失率控制在5%以內,所產稻穀達到綠色食品(AA)級標準。
  目前,“蜂—蛙—燈”治蟲技術已在全省累計推廣140萬畝,農民直接節本增效近3億元。  (原標題:推廣“蜂—蛙—燈”治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r76srbkj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